最近最火热的国际新闻莫过于乌克兰保卫战还有加拿大货车司机包围首都抗议强制疫苗的事件。前者是乌克兰公民拿起武器对抗俄罗斯军队;后者则是一群手无寸铁的加拿大公民对垒崇尚集权主义的特鲁多。两个事件看起来好像没关系不过其实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语言那就是-武器的使用。
首先我们聊聊乌克兰,对于那些在微博以家庭伦理来形容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文章基本就是中共为了控制舆论所写的文章。这些论调基本也是可以当作以后对台作战时所用来解释的文章。乌克兰在国际上没有像台湾那样面对地位不被承认的问题,毕竟乌克兰从苏联解体后就成功加入联合国并属于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乌克兰虽然曾经拥有强大的核武器可是最后在欧美国家的压力和协定下他们把这些武器给放弃了。虽然乌克兰是把核武器给放弃了可是乌克兰还有着一定的俄系军工系统,这些军工系统也成为了往后乌克兰赚钱的工具。
自从美国把邪恶中国带入自贸组织,中国就依靠便宜的人工大赚外汇并用这些外汇提升了自身的军事力量。不过由于8964的事情所以西方国家是对中国采取武器禁用所以中国购买武器是对象就变成了俄罗斯。不过俄罗斯一直在远东土地问题上一直和中国有争议所以俄罗斯卖武器时都会留一手,最搞笑的就是卖战斗机给中国时只是卖空机然后武器和引擎是没有的。由于在共产制度下,学术自由只是一个骗话。那么在只有歌颂共产党的学术世界必然就不会有科技研发的突破,为此乌克兰的俄式武器就成为了邪恶中国的突破点。
中国的航母就是从乌克兰所买来的而且乌克兰不止是邪恶中国在军事科技的突破点,在外交上乌克兰也非常亲中。乌克兰在经济上加入了一带一路的协议,在政治上也多次强调一中政策并把台海问题归类为中国内政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坚定的反中者,这一次乌克兰被俄罗斯进攻其实也足以让你和你的反中阵营里的粉丝感到窃喜。毕竟乌克兰其实也有和中国不少合作协议这些协定都要求双方尊重各自的领土主权,可是这一次俄罗斯侵略乌克兰时我们却不见中国呼吁俄罗斯尊重乌克兰领土完整。为此任何天真的政客还敢呼吁和中国签订任何协议就意味着随时有被中国反水的危机。乌克兰作为欧洲粮厂除了做农业生意另一个生意就是出售俄式武器,值得一提的是俄式军工厂的地点就在乌克兰东部地方;乌克兰西部则是农业和商业的汇合点。在乌克兰东部的顿巴斯地区拥有不少俄裔居民而且最近也刚被俄罗斯承认为一个独立国家。
国防自主才是护身符
那么在这一次的乌克兰保卫战我们可以看到交战双方都是使用同一个系列的武器可是俄罗斯的武器会更加现代化可是乌克兰的武器就比较落后了。简单来说俄罗斯军队就是拿着iphone 13对抗乌克兰的iphone 4,里面的科技差距最少也有10年。在这一场乌克兰保卫战里我们可以看到在交战早期,乌克兰空军和海军直接被俄罗斯给歼灭了。其实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双方军事资源大同小异,由于是同源的军事科技所以俄罗斯可以轻易的利用自身的雷达就探测到对方的空军出击。这一次乌克兰卫国战争就是一场斯拉夫兄弟的内战,哪怕开战前每天讲双方是兄弟可是独裁者里面哪里会有真兄弟。有得只是血和炮弹所以任何国家面对一个每天对你称兄道弟的邻居时就要多加小心。这一次的战争肯定对台湾起了不少警戒心,毕竟中共也是每天诉说着台湾是自己的同胞可是同时几千颗飞弹却是365天24小时内不断瞄准着台湾的城市。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不断自主研发军事武器才是自我保卫的上策毕竟历史上就发生过武器供应商因为不同政治理念而拒绝提供重要军事资源。在英国和阿根廷的马岛战争里,阿根廷虽然拥有着一定战斗力的海军可是随着战事开打然后作为阿根廷海军的武器供应商法国却因为阿根廷是军人政权所以拒绝提供军舰需要的武器结果阿根廷就因为物资补给来不及跟上战争接着就被大英帝国按在地上摩擦了。
讲完了国家级别的军事武器那么就到了民用武器,最近加拿大的货车示威就被视为一个没枪权就准备被政府对付的事件。加拿大不像美国那样有第二宪法来保卫人民的拥枪权,在以前温柔的传统左右派执政时这个问题就不大。可是当你选上了一位极左的总统上台就意味着你的财产和生命将会24/7被政府所威胁。在亚洲国家里,加拿大货车示威并没有收到太多注意和媒体的报道毕竟这一场示威没有美国黑命贵(BLM)那样火光四射毕竟黑命贵把不少城市打枪和放火了一轮。可是加拿大货车示威只是和平的把货车驶入温哥华然后阻碍交通,全程并没有放火和破坏任何私人财政。可是就是这样的和平示威却让加拿大总统发神经把这个示威视为颠覆政府活动,任何参与货车司机示威的捐款者竟然被银行冻结户口。这还是西方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在和平示威的情况下,政府胡乱启动紧急状态并以联邦政府的权力去侵蚀公民的财产权。看回历史,当纳粹和共产党上台后的第一个全国性政策就是大规模的收缴民众的武器。当他们夺走了你自我防卫的能力时,接下来你就是任极权者的羔羊了。
不过很可惜的是亚洲社会害怕枪权结果就是政府经常积极把手伸入人民的钱包里面掏钱。可是当能够保卫自己的能力已经消失,我们剩下的还有什么呢?
(2228,13/3/202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